大部分热点,并不值得追

对于品牌追热点,身在乙方的我其实非常理解。往往我们接到brief,第一句话就是“不要定制,要借势”。

碎片化信息时代,品牌“造热点”,无异于向用户的鱼塘里扔了一条小鱼,不仅不能引起任何水花,甚至都不一定知道鱼塘里曾多过一条鱼。

然而借势热点真的能达到品牌想要的效果么?

大部分的热点不值得追,主要因为以下几点:

1、追热点而形成的爆款,只有流量没有转化。

2、追热点而形成的爆款,无用户好感和品牌附加值。

热点如龙卷风,来去匆匆;对用户来说,消费了一次热点之后,第二天他可能就忘记了,并不会因为品牌借热点进行一波炒作就对品牌产生印象或者改观;之前巨土知识商店的”范冰冰的热点,咱别着急追“这篇文章也有提到,追热点的文章虽阅读量暴涨,但大部分阅读用户都来自你的“已关注用户”,并为实现流量转化;而且“追热点”最主要的在于快,需要品牌第一时间对热点做出反应且有深度见解,如果只是浅薄的蹭热点或者是重复热点,反而会降低消费者心中品牌的质感。

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不追热点,品牌能够做些什么?

其实对于品牌来说爆款分两种,一种是前面提到的“纯流量爆款”,既追热点爆款;第二种则为“品牌内容爆款”。品牌通过持续输出优质内容,获得用户好感度,塑造品牌形象价值,这样的爆款对品牌来说才是真正有效的,那么如何打造“品牌内容爆款”,有2种做法:

01 造节

提起“造节”,不得不说追热点的另一种行为就是追节日热点。各大节日早已成为品牌的必争之地,品牌节庆扎堆营销对用户来说,和淘宝双十一全员促销一样,除了打折什么都记不住。而且如果你细心观察,每个热点节庆的头条都被固定几个大品牌(钱多品牌)所霸占,大部分品牌沦为热点节庆陪跑者。

对于用户来说,比起常规节日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热衷于在自己创造的“假节”里锣鼓喧天,所以在“3.14π节”、“5.17吃货节”、“10.24程序员节”……这些虚拟节日里顺势而生的营销,更受关注。

造节”对品牌来说,也是打造“品牌内容爆款”的“捷径”:

(1)比起借势节庆营销,【造节】更多以品牌理念为倡导,由此激发消费者的参与感与认同感,建立品牌与消费者的专属关联。

(2)【造节】也是品牌打造的专属节日IP,是积累品牌资产的重要手段。

今年银联打造为期三天的【银联6.2节】,通过推出“银联6.2之歌”、“银联6.2诗集”、“银联6.2大电影”等多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与年轻人沟通,使得 “银联云闪付三天6.2折”从“广告告之”升级为“广而认知”;也让银联云闪付从众多支付方式中脱颖而出,建立起与消费者独有的沟通点,并成为银联的专属资产。

网易年轻内容提供商YoungLab今年也推出了“我可能过了个假节”IP,致力于将年轻人喜爱的假节和品牌巧妙捆绑,轻量化方式解锁品牌营销新玩法。

“3.21全家宠粉节”、“3.31三只松鼠补脑节”、“518长马发财节”……用“造节”建立起用户与品牌的专属纽带,让用户在品牌创造的节日里与品牌共同狂欢。

02 内容共建

梁将军在“你为什么做不好内容营销”中说过,内容营销的关键是“创造极致内容,而不是内容”。极致内容的创造需要企业付出大量的时间成本、创意成本,以及投资消费者的心智成本;换句话说,就是需要一个可持续复制生产爆款的团队,为品牌持续注入内容力。培养这样一个爆款团队不仅需要付出大量人力成本,而且当下无法立刻变现。与其内部培养,不如与市面上已有的“爆款团队”内容共建,让专业人做专业事。

内容共建比较成功的案例当属2018年GQ实验室和宝马联合推出的“那一夜,他伤害了他“。

内容共建方式有两种,一种是针对单个campaign,与优质内容提供商(在此单只微信公众号)进行单期合作;借助爆款团队对爆款的预判力、深厚的内容策划功底,以及短平快的执行能力,结合品牌需求,为品牌打造与用户对话的品牌货币,让品牌有温度。作为拥有“爆款制造机”的网易哒哒在这一方面深受品牌认可,为不同领域品牌基于品牌调性定制内容,助力提升品牌辨识度。

针对肯德基“绝色双椒炸鸡桶”campaign,网易哒哒没有直接输出绝色双椒39元5块炸鸡超值这一卖点,而是基于北上广漂泊青年“赚钱不容易,花钱才要更仔细”的生活态度,将角色双椒炸鸡与生活中每个精打细算的生活场景相结合,让绝色双椒炸鸡桶成为抵抗生活压力的“解压鸡”,收获北漂青年们的关注和喜爱。

内容共建的另一种方式,是与公众号进行长线合作,在公众号开放入口,成为品牌长线内容种草阵地。很多品牌担心自己的内容只在一个平台推送覆盖范围小,所以选择多平台矩阵式投放。这一方式的优点是的确可以让更多人看到,缺点是如果品牌想做长线campaig而非单个event,矩阵式投放无法聚力,如同打拳击,拳头雨点式攻击到对方的各个部位,没有集中攻击一个部位来的致命。长期与一个优质公众号进行内容共建,能够对该平台的粉丝持续教育,更可以借助公众号粉丝的力量,吸引自发传播,从而达到内容破圈,触达更多用户。

在营销百花齐放的当下,品牌不要一味的追求“流量爆款”,而是要投入更多精力打造“内容爆款”,用极致内容为品牌持续赋能,让品牌不再是冰冷的一个名称,而是真正走进用户的世界。